简体 | 繁體
移动应用 • Apps | 订阅新闻电邮

艺术

  • 艺术

    一位亿万富豪的私人巴黎艺术博物馆

    富豪弗朗索瓦·皮诺自诩为“麻烦制造者”。他的这座当代艺术博物耗资1.7亿美元,由安藤忠雄设计,为有时固步自封的巴黎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具有破坏性和挑战性的东西。

  • 红色歌剧、爱国说唱:艺术“献礼”中共百年

    在中共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一股民族主义音乐、戏剧和舞蹈的浪潮正席卷中国。当局力图通过艺术表达来塑造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并增强艺术家们的政治忠诚度。

  • 中国艺术家偷拍数千女生并按外貌排名引发争议

    宋拓的这件作品于八年前展出时几乎没有引起反响,近日再次展出时却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人们批评其侵犯隐私、厌恶女性。这突显了中国社会对女权主义看法的改变。

  • 一场引发朝韩两国抗议的艺术展

    乌利·希克凭借任瑞士驻朝鲜和驻中国大使的经历,多年来收集了大量朝韩艺术藏品。如今,一场展现两国艺术的展览在自由的韩国和封闭的朝鲜都成了“敏感”话题。

  • 艺术

    尼尔森图书馆与林璎的人生故事

    对林璎而言,重新设计史密斯学院尼尔森图书馆的项目与她的人生故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本应是她职业生涯的胜利时刻,但她丈夫的突然离世令此蒙上了悲伤色彩。

  • 文化

    芭蕾舞能告别瘦削身材审美吗?

    芭蕾舞的美在于展示出活力、节奏和运动能力。芭蕾舞也是主观的,“好看的”芭蕾舞身材标准通常是由白人男性决定。如今,舞者们开始思考是否以及该如何做出改变。

  • 文化

    “对牛弹琴”?丹麦农舍为奶牛举办音乐会

    在丹麦隆德村,一群大提琴家为喜爱音乐的奶牛和人类同伴举办了两场音乐会。牧场主受到日本饲养和牛的方法启发,希望古典音乐能让奶牛的肉质更加鲜嫩。

  • 亚裔艺术家如何对抗种族主义和仇恨

    一连串的暴力事件促使全美各地亚裔艺术家行动起来。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发声,以新的艺术作品表达抗议。作为一个内部差异巨大的群体,亚裔艺术家找到了新的团结基础。

  • “对国家不敬”:新国安法挤压香港艺术表达空间

    艺术创新力量曾为香港注入文化活力,但现在,一座博物馆因计划展出艾未未等艺术家的作品而受到亲北京政客的猛烈抨击。这是香港整个艺术行业遭受审查的一个缩影。

  • 伍迪·艾伦性丑闻与流行文化中的“厌女症”

    HBO的新纪录片回顾了这桩复杂的性丑闻。无论当年艾伦家庭内部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的文化只相信一个故事,一个巩固权力和规范、支持女性阴险不可信的观点的故事。

  • 艺术

    本尼·安德鲁斯:肖像与真实的人

    这位艺术家用一种被他称为“粗糙拼贴”的技巧创作朋友、家人和艺术家的肖像画。这些画作以温柔著称,描绘了他所了解和关心的事:艺术、政治和人。

  • 2021年度色彩:迎接隧道尽头的亮光

    2020年,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今年一团糟,等不及要进入下一年了。潘通公布的2021年度色彩也恰如一种隐喻:准备好迎接极致灰和亮丽黄——隧道尽头的亮光吧。

  • 种族歧视阴影下,一位日裔钢琴家破碎的纽约梦

    海野雅威曾在纽约实现了爵士乐梦想,直到一次冲突和袭击毁掉了他的右手。这场袭击没有被定性为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但海野记得,至少有一名袭击者叫他“中国人”。

  • 艺术

    遗作《树根》揭秘梵高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法国研究者维恩认为,他发现了这幅画作的确切创作地点。在中枪前,梵高一整天都在画这幅画。“这幅画描绘了生命的挣扎,还有与死亡的抗争……这是用色彩写就的诀别。”

  • 华裔小提琴家否认社交媒体言论“辱华”,提起诉讼

    蒋逸文曾是上海四重奏的小提琴手,也是中共批评者。他在社交媒体上以“猪”的表情符指代中国人引发争议,失去乐团席位和教职。如今他发起诉讼,称自己的言论被故意歪曲。

  • 《汉密尔顿》里的历史课:你应该知道的五个问题

    汉密尔顿是废奴主义者吗,他支持移民吗?剧中哪些角色拥有奴隶?历史学家对《汉密尔顿》做出了许多脚注、批评和纠错,为观众们解答了有关这部剧的关键问题。

  • 《汉密尔顿》剧评: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这部剧向世人表示:美国历史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把自己写进去。它的核心问题——“谁活下来,谁将死去,谁来讲述你的故事?”如今就摆在我们面前。

  • 艺术

    克里斯托,刹那与永恒

    通过包裹物体来显示物体的面貌本是一个常见的观念派艺术概念,但克里斯托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作品吸引了大众和全球媒体的注意,并且激发了大量的快乐和敬畏之情。

  • “韩流”新舞台:为何K-pop粉丝开始参与政治

    K-pop粉丝试图用其组织能力和有效的社交媒体策略在美国政治舞台施加影响力。这部分是为了改变该群体肤浅、愚蠢甚至是危险的形象,也因为年轻人感受到了政治力量。

  • 枕边书

    马友友的枕边书:与苏格拉底共进晚餐?

    苏格拉底、《小王子》、《霍华德庄园》……马友友提到了自己文学晚宴的嘉宾人选、理想的阅读体验、喜欢的虚构人物,以及那些影响了他一生艺术发展的书籍。

点击下载iOS 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ndroid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