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移动应用 • Apps | 订阅新闻电邮

艺术

  • 艺术

    博物馆全攻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浓缩了人类伟大艺术成就,跨越6000年,包罗全世界。你在同一天里,就能在这里看到埃及的陵墓、中国的壁画和整个展厅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 躲不开的政治:一个香港寻常家庭九七后的20年

    香港近年出现了“你不参与政治,政治也会来找你”的说法。《香港家族》的主创以回归20年为背景,记录香港人心态的变迁。但他们也强调,不打算在戏剧里探讨任何立场。

  • 百老汇剧迷希拉里

    希拉里一直是百老汇的“粉丝”。败选后的几周里她观看了四部作品。每次在剧场露面,她都像失败的英雄一般获得欢迎,与副总统彭斯观看《汉密尔顿》遭嘘的待遇形成对比。

  • “抵制”格莱美,音乐大奖陷种族偏见之争

    历史上只有10名黑人音乐人获得过格莱美年度专辑奖。今年的格莱美主要奖项再次被白人包揽,激起音乐界的不满。有人预言,会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抵制格莱美。

  • 文化与健康

    瓷都景德镇,青年艺匠的朝圣之地

    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正在景德镇复兴,吸引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青年艺术家来这里学艺,或开设工作室。新一代陶瓷艺匠不因循守旧,而是给传统工艺加入了创新元素。

  • 艺术评论

    中国“文化游民”在纽约找到艺术绿洲

    三名出生于中国的艺术家在纽约推出群展。作品由他们在多个国家生活、工作的经历杂糅而成,展现了文化身份变动不居的艺术家特有的视角,以及清新、超越国界的艺术概念。

  • 讣告

    用中国画风创作《小鹿斑比》的华人艺术家黄齐耀

    为《小鹿斑比》创作风景画的黄齐耀是20世纪最著名的华裔美国艺术家之一。在华人受歧视的年代,他的成就长期得不到认可。他于上周去世,享年106岁。

  • 2016年《纽约时报》最牵动人心的讣告

    2016见证了众多世界重要人物的离去,有音乐人、政治人物、传奇运动员等等。他们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读者们也通过时报的讣告,再次回顾传奇人物的一生。

  • 文化

    迪伦写好了诺奖致辞,帕蒂·史密斯将献唱

    迪伦获颁文学奖及获奖后的沉默曾引发争议,他已确定不会出席颁奖典礼,但向瑞典学会提交了获奖致辞。帕蒂·史密斯则将在典礼上表演迪伦的名作《大雨将至》向其致敬。

  • 艺术评论

    纽约中国艺术展以多样性超越地域标签

    西方策展世界中,美国和欧洲以外的艺术常常以地区为划分进行展现。“故事新编”则并非亚洲当代艺术大杂糅、强行贴上统一标签的作品,而是真正契合主题的优秀作品。

  • 中国

    中德合办的基弗艺术展遭艺术家本人反对

    未经艺术家本人同意,基弗中国展在中央美院如期开幕。展方称无法律问题,但征得健在艺术家同意涉及行业规范。论者认为,此事反映出中国博物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距。

  • 艺术

    “乱世绝响”:曼哈顿的中国六朝艺术展

    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常给纽约带来珍贵非凡的展品,有些甚至是预算很高的博物馆也不易借到。在搬迁新址后的首展,该美术馆展出了南北朝的绘画、书法等艺术珍品。

  • 文化与健康

    曾梵志为什么能一直这么“贵”?

    曾梵志是当下中国最热卖的艺术家,画作曾创下2330万美元的高价纪录。除了无可争议的绘画技巧,他结交顶级收藏家帮助自己获得更高的认可,把自己推向了重要地位。

  • 燕郊日志

    落脚燕郊,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理想与现实

    燕郊曾以“睡城”闻名,如今则是贫穷的理想主义艺术家们的落脚之地。北京高昂的房租和持续的拆迁威胁迫使他们搬到那里,继续追逐梦想,但北京的大城市诱惑依然存在。

  • 文化

    从钓鱼岛到深圳泥石流,纽约艺术展讲述中国故事

    在美国的艺术展上,毛泽东肖像和清代家具常是中国艺术的代表。古根海姆博物馆尝试突破观众对中国的想像,要创作者与观众走出中国身份,思考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 文化

    鲍勃·迪伦: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

    准确来说歌曲并非诗歌,但迪伦的作品中象征性的词语特征自成一格,正属于一个有尖刻才华的文字创作者。这个奖项也显示出瑞典学院对非传统形式的写作有了更开放的态度。

  • 镜头

    晚清中国老照片,连起历史与现实

    托马斯·蔡尔德1870年来到中国。他的相机拍摄过恢弘的建筑和肮脏的街巷,也拍摄过小贩、乞丐和贵族。一些照片中人物的后裔,如今生活在美国。

  • 时报看中国

    曾梵志,散步在中国艺术市场

    曾梵志的作品创下了在世中国艺术家作品的第二高价。经历了艺术市场从冷到热,曾梵志也转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艺术与政治,曾梵志说他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 时报看中国

    赖声川:华语世界戏剧变迁亲历者

    作为两岸戏剧产业变迁的亲历者,赖声川在采访中谈到台湾因缺乏客观和理性话语的空间,艺术家会自然而然地远离政治问题;而在中国,戏剧往往变成了一种让人厌弃的东西。

  • 戏剧

    不惧抛玉引砖,歌剧《红楼梦》即将亮相旧金山

    湾区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对西式歌剧日益浓厚之际,旧金山歌剧院将推出由赖声川导演、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打造的《红楼梦》,力图传达原著人生短暂无常之感。

点击下载iOS 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ndroid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