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小鎮女孩,再過三天就滿20歲,夢想是學習時裝設計。她是大學應屆畢業生,剛剛適應現實生活裡當顧問的第一份工作。他學習多國語言,對國際商務充滿熱情,終於能在本學期開始因新冠疫情而推遲的海外學習,上了兩個月的課。
已有154人在上週六的韓國首都首爾踩踏事件中喪生,隨著人們開始了解死者的生平,這些生命的喪失更深地刺痛心靈,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如此年輕,正處在人生新篇章的交點上。
遇難者中有100多名20幾歲的年輕人,許多人興奮地穿上萬聖節服裝,去參加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第一個氣氛熱烈的萬聖節活動。據韓國教育部的說法,有五名死者是高中生,還有一名是初中生。
梨泰院一直是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那是首爾受外國文化影響最大的街區,那裡有烤肉店、同性戀酒吧、墨西哥卷餅店,還有一座清真寺,所有這些都是梨泰院文化多元性的象徵。梨泰院街區的全球吸引力從悲劇涉及範圍之廣中可略見一斑:死者的國籍包括澳洲、奧地利、中國、法國、伊朗、日本、哈薩克、挪威、俄羅斯、斯里蘭卡、泰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以及越南。
廣告
他們的生命在一條狹窄的坡道小巷中結束了,這條小巷從一間栽著棕櫚樹的夏威夷主題酒吧經過一間日本居酒屋和嘻哈俱樂部,一直延伸到主街。
更令人痛心的是,踩踏事件的許多遇難者與2014年「世越號」渡輪災難中喪生的250名高二學生是同一世代,「世越號」沉船事故是韓國上一次發生如此規模的慘劇。遇難的高中生如果活著,現在應該是20出頭。
首爾梨泰院地鐵站的一個紀念場所,攝於週日。
首爾梨泰院地鐵站的一個紀念場所,攝於週日。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我可愛的孩子,還有那麼美好的生活在等著你呀,」鄭愛子(音)週日下午在一家醫院外邊哭邊說,她哭得直不起腰來。一天的痛苦等待以令人難以想像的消息告終:她的外孫金東奎(音)是遇難者之一。
18歲的金東奎在首爾的一所技術高中讀二年級,他曾希望明年能在三星電子找到一份搶手的工作,他還曾向外祖母承諾,找到那份工作後,會給她零花錢。就連在念書期間,他也會把課外打工掙的錢攢起來,用其中一些錢給母親和外祖母買衣服。
金東奎的家人說,他平時是個宅男,但最近經常去健身房鍛煉,減掉了一些嬰兒肥。他打算去梨泰院過萬聖節週末。鄭愛子回憶,她擔心人太多,勸他不要去,但金東奎叫外祖母不要擔心。
「我告訴他,如果人太多,就馬上回來,」鄭愛子說。
19歲的朴佳英(音)也一直在課外打工,為去加拿大學服裝設計的夢想攢錢。
本該在週二滿20歲的朴佳英(音)是首爾踩踏事件的遇難者之一。
本該在週二滿20歲的朴佳英(音)是首爾踩踏事件的遇難者之一。 John Yoon/The New York Times
朴佳英是一名大學生,在韓國西海岸的農村小鎮洪城郡長大。對她來說,去首爾玩是一次令人興奮的大城市之旅。
她最後一次和母親通話聊的是她為出國留學這個更大的冒險所做的準備。
廣告
「我怎麼能用語言來解釋呢?」朴佳英的母親崔善美(音)說。她時而茫然、麻木地凝視前方,時而為失去女兒抽泣,時而對當局讓這種慘劇發生表示憤怒。
「她是個漂亮的孩子,」崔善美小心翼翼地捧著女兒的一張照片說道。「她非常漂亮。」
在同一條小巷遭遇厄運還有24歲的申愛真(音),她在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個職位上開始工作還不到兩個月。
她雄心勃勃,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在高麗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了學校裡的商業俱樂部。她家人說,在獲得了生命科學和工商管理雙學位後,她以從事風險投資的父親為榜樣,進入麥肯錫公司首爾分部做諮詢顧問。
申愛真的父親說,女兒性格開朗,愛交際,身邊總有很多朋友,她還熱愛攝影和旅行。上週六,她和父母一起喝了咖啡,幾小時後就和新同事們出去了。
三星首爾殯儀館週一為申愛真(音)設的靈堂,她是梨泰院踩踏事件的遇難者。
三星首爾殯儀館週一為申愛真(音)設的靈堂,她是梨泰院踩踏事件的遇難者。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她父親申仲燮(音)當時正在飛往濟州島的出差路上,凌晨3點接到女兒一名同事焦急的電話,說申愛真失蹤了。申仲燮在茫然中坐上了第一班飛回首爾的飛機,開始和妻子一起一家醫院接一家醫院地尋找女兒。
他們最初沒有在這些醫院的死亡名單上看到女兒的名字,這讓他們仍保留著一絲磨人的希望。然而,在去了約六家醫院後,他們的尋找以悲劇告終,他們在首爾南部郊區安養市的一家醫院找到了她。
廣告
「我們找了很久,」她父親說。「找了太久了。」
25歲的盧恩書(音)是一個聰明的旅遊管理和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上週六離她要參加的一個重要面試就差兩天。
她本將在週一參加蘋果公司的第二輪面試,但這家矽谷公司也只不過是她的敲門磚而已。她叔叔盧俊泰(音)說,因為盧恩書在堂兄弟姐妹中是老大,她父親希望她最終能接管父親的牙科技術公司。她叔叔說,如果盧恩書沒能得到蘋果公司工作的話,她父親準備讓才華橫溢的女兒出國學習英語。
盧俊泰說,盧恩書的父母曾在週六晚上收到女兒發來的好幾張梨泰院狂歡照,他們當時並沒有想到要為女兒擔心,因為女兒很有責任感,總能照顧好自己。
後來,到了晚上10點左右時,他們不再收到照片,也無法聯繫到女兒。
和盧恩書一樣,史蒂芬·布萊西對自己的未來有著宏大的規劃。
史蒂芬·布萊西與母親瑪麗亞·布萊西。史蒂芬上週六在首爾踩踏事件中死亡。
史蒂芬·布萊西與母親瑪麗亞·布萊西。史蒂芬上週六在首爾踩踏事件中死亡。 via Steve Blesi
20歲的布萊西是美國喬治亞州肯尼索州立大學的學生。今年秋天,他終於得到期待已久的機會,去亞洲學習一個學期,他未來的打算是在國際商務領域工作,去海外學習是第一步。他曾是一名鷹級童子軍,也是籃球迷,喜歡旅行,一直在學習韓文和西班牙文。
期中考試第一輪結束後,他去了梨泰院,那裡是首爾萬聖節慶祝活動的中心。他遠隔重洋的父親住在亞特蘭大郊區,半夜曾給他發短訊說:「我知道你出去玩了。注意安全。」
廣告
踩踏事件的最初報導出來後,布萊西的父親與韓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父母一樣,等待著親人的消息,一等就是幾個小時。他和妻子接到美國駐韓國大使館的一名官員打來的電話後,對方首先問的是,他們是否坐著。
「他很有冒險精神,也很有愛心,」父親史提夫·布萊西說。「我只能這樣描述他。失去他實在讓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