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慕蓮講述了自己作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如何在抗議活動之後變得清晰。作為混血兒,她五歲時移居香港,從小在兩種文化中徘徊。她曾對香港感到疏遠,但最終重新愛上這裡。
雙雪濤的《艷粉街》講述了普通人在瀋陽的生活。東北經濟轉型就像一場騙局,打破了共產主義制度下所謂的鐵飯碗。他們掙扎著從黯淡的現實中走出來,尋找光明和意義。
澳洲前總理陸克文的新書對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刻而明智的新描述,他指出,習近平「急於解決台灣問題」並認為改變秩序的時機已到,美國與中國爆發戰爭的後果難以想像。
好萊塢需要中國的市場和資金,而中國將電影用於展現魅力、脅迫、控制人們的生活方式。好萊塢的卑躬屈膝和中國軟實力的膨脹交織——《紅毯》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種聯合。
《漢字王國》講述了語言學家、學者和普通公民如何使漢字書寫適應現代世界的故事,也是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化的故事。追溯漢字的歷史有助於揭示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今年不是一個輕鬆的年份,當翻閱時報2021年最受歡迎的文章列表時,你會很容易發現這一點。但我們認為回顧是有價值的——我們期望你也能從中發現一些閱讀的快樂。
為了紀念時報書評欄目誕生125週年,我們邀請讀者選出這125年中最好看的書。從童話、魔幻巨作到家喻戶曉的經典著作,讀者最終選出了五本最優秀的作品。
時報書評編輯選出了今年最出色的十本小說和非虛構類圖書。入選書籍包括美國文學天才西爾維婭·普拉斯的傳記,以及涉及20世紀最偉大思想者的探索、美國奴隸制等主題。
時報和紐約公共圖書館合作評選出本年度十佳兒童繪本。從一群時髦的昆蟲、一個探險家的家庭,到疫情期間的無名英雄,這些優雅的設計和動人的故事是獻給兒童的傑作。
華裔作家湯婷婷的回憶錄從一個在豬圈生子並自溺的中國女人開始,講述了一段殘酷家族史。這本書是對中國人靈魂的探索,它用戰士一般兇猛的聲音唱出了人的心靈危機。
《千年悲歡》的書名取自艾未未父親艾青的詩。他在書中講述了自己與國家機器的對抗、回憶了父親的人生。他用紀念進行抵抗,拒絕接受幾代中國人被強加的健忘症。
在新書《邱吉爾的影子》中,作者將邱吉爾描繪為種族主義者、偽君子、帝國主義者……雖然肯定了他在二戰中的貢獻,但對他粉飾自己傳世形象的企圖給出了毀滅性評價。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艾明如在新書中追蹤了美國加州、澳洲和南非華人移民的苦難歷史,有力論證了華人社區是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變革的推動者。
著有《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的美籍阿富汗作家胡賽尼分享了自己對故土的看法、尋求深入理解阿富汗的人們應該閱讀什麼,以及他認為美國對阿富汗人民的道德義務。
梁鴻在書中展現了被時代變遷淹沒的中國家庭和村莊,以及一種「心理上的無家可歸」。她以不直接與官方對抗的方式探討了中國社會的諸多問題。本書英文版已於近日出版。
一本新書描繪了幾個世紀來女性健康的惡性循環。醫學研究和醫療機構被男性主導,女性被教導其生理結構是恥辱的來源,對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無法識別或闡明自身癥狀。
湯姆·林的小說處女作以一名亞裔美國英雄為主角,重新創造了有關美國西部的古老神話,探索了邊疆和美國身份之間的關係,並質疑了這種類型對白人男性殖民者的理想化。
關於特勤局歷史的《零失敗》裡講述了這個機構大量無能、管理不善和縱酒狂歡的糟糕事蹟。在這本書的描述中,特勤局存在的目的並非為了幫總統擋子彈,而是躲避問題。
《頭彩》一書認為,超級富人不合理的財富損害了所有人,包括面臨許多心理問題的他們自己;而我們應該保持同理心。作者還呼籲富人參與改變讓他們擁有過多財富的體制。
在杭特·拜登的回憶錄中,這位飽受爭議的總統之子公開談論了母親和妹妹的死亡、自己吸食古柯鹼的經歷、與嫂子的戀情,以及引發政治風暴的在烏克蘭公司任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