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了監管打壓和新冠封鎖的商界人士正帶著家人和財富搬離中國。曾為內地企業家起到避風港作用的香港如今已不再具有吸引力,很多人將目光投向了新加坡。 閱讀更多
劉鶴試圖讓外國投資者相信中國仍然具有吸引力,是做生意的好地方。但他面對的是一群謹慎的觀眾,商界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和中國自身命運均存在擔憂。
這是逾60年來中國人口首次負增長。出生率持續下降和預期壽命的長期上升正將中國推入一場人口危機,這將在本世紀對中國及其經濟,以及全世界產生影響。
2022年全年增長率為3%,不到2021年的一半,遠低於政府5.5%的目標。中國放棄「清零」給經濟反彈帶來希望,但疫情走向和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問題仍令前景充滿不確定。
中國曾強力打壓互聯網和房地產行業,將防疫置於經濟之上,但最近口風發生變化。這變相承認了該國經濟的脆弱狀態。尚不清楚這一轉變能否恢復商業信心。
螞蟻將這一調整稱為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尚不清楚此舉對該集團恢復上市有何影響。此前中共對大型科技企業進行了強力打壓,但近期有放鬆相關監管的跡象。
面對著新冠大流行和金融不確定性,個人和公司都在謹慎支出。高通膨、能源危機和地緣政治動盪導致全球經濟放緩,中國日益面臨國內外需求下滑的雙重打擊。
中國不再「清零」,但就業形勢仍然嚴峻。私營部門前景堪憂,年輕人被迫尋找替代方案,考公和考研競爭激烈。他們在相對繁榮中長大,現實卻令其充滿挫敗。
分析人士指出,被抑制太久的消費者支出不太可能迅速恢復。中國家庭也沒有太多可供消費的現金,人們更傾向於儲蓄。放開可能引發的健康危機也為經濟復甦增添不確定性。
中國嚴苛的防疫措施加劇了經濟上的痛苦。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0%,多個行業陷入困境,企業利潤加速下滑。不斷加劇的動盪可能危及中國來之不易的「世界工廠」聲譽。
中國清零政策已拖累經濟,多地爆發的反封控抗議又為經濟注入了新的不確定性。分析稱,更多動盪可能進一步減緩生產和銷售,鼓勵西方公司脫離中國,加快實現供應鏈多元化。
央行和銀監會制定措施,向大型開發商提供數千億元的信貸額度,必要時可推遲還款。財政部也出台了面向購房者的減稅政策。中國經濟因新冠政策陷入困境,更加依賴房地產。
據報導,當局呼籲黨員、公務員和退伍軍人「響應政府號召,幫助工廠恢復生產」,並為幹部分配招工指標。此前富士康疫情暴發、工人大批離廠,衝擊蘋果供應鏈。
相關消息的公布提振了投資者信心,但分析人士警告,「有些解讀過於樂觀」。中國總體大流行戰略仍然嚴苛。目前尚不清楚北京將如何以及何時結束「清零」政策。
儘管外國品牌仍保有強大影響力,但今年中國品牌在多個品類佔據最暢銷地位。年輕一代開始更多地接納本土品牌,在當局鼓勵下,國貨品牌也更有意識地以中國文化作為賣點。
企業、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試圖預測中國何時會調整乃至放棄清零政策,但這取決於習近平一個人。外界對其想法缺乏了解,隨著中國疫情不斷變化,政策不確定性也在增加。
中國燃煤量超過其他國家總和,並已加快煤炭開採和煤電廠建設,未來數十年可能繼續依賴煤炭。未來中國需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與保障能源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週一,滬深300指數及香港股指均出現大幅震盪。上週習近平確定連任後中國股市已受到重創。股市的波動明顯表明,習近平收緊對中國的控制令投資者感到不安。
經濟的溫和反彈超出了西方經濟學家的預期,他們估計增長率略高於3%。這也表明,此前政府推遲公布經濟數據的決定是為了避免在二十大期間分散注意力。
儘管官員聲稱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有所回升,但推遲發布GDP的舉動令外界對中國的實際經濟狀況提出質疑,同時也讓人們對相關數據的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