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國人避名諱,看看這些國家的語言禁忌

姻親也許普遍令人膽怯,但在一些文化中,對他們的遵從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至少在語言上是這樣。
一種名為迴避語言或「婆婆/岳母語言」的做法在地域上分佈廣泛。它嚴格規定了如何與配偶的父母說話,或不說話。在這類規則中,兒媳婦承受的限制往往最多。
在非洲、澳洲和印度的部分地區,一些社會限制人們在結婚後詞語的使用。一些文化甚至完全禁止與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的直接交流。
衣索比亞一些說坎巴塔語的已婚女性會遵守一項名為巴裡什沙的規定,這項規定禁止她們使用開頭的音節與其公公或婆婆姓名相同的詞語。
這項規定可能會給交談增加困難,但有變通的辦法。某些基礎詞彙是以同義詞的形式成對出現的。「一個是正常的詞,大家都可以使用,另一個是不得用那個詞的女性使用的詞,」法國研究機構撒哈拉以南非洲語言與文化(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Sub-Saharan Africa)的語言學家伊馮娜·特雷伊斯(Yvonne Treis)說。
委婉語是另一個常見的解決辦法:如果「公牛」是妻子不能說的禁忌詞,她可能會說「犁地的那個東西」。坎巴塔語還有一個和英語中的「叫什麼來著」(whatchamacallit)類似的詞,可用作名詞或動詞,在沒有其他選擇的緊要關頭頗為有用。
非洲南部一些語言屬於班圖語的人也會使用迴避語言,包括科薩人和祖魯人。已婚女性被禁止使用公公的名字和詞根相同或發音相似的詞。
說班圖語的人常常通過從附近其他語言中借用同義詞,來避開這種限制。一些語言學家認為,搭嘴音就是這樣進入班圖語的:通過從大量使用搭嘴音的科薩語中借用詞語。
在印度的部分地區,兒媳婦不得使用開頭的字母和公公婆婆名字相同的詞,這要求她使用近義詞。
迴避語言是澳洲很多土著語言的共同特徵。這一習俗在部分地區基本上已經消失了,但據耶魯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克萊爾·鮑韋恩(Claire Bowern)介紹,在西部沙漠地區和阿納姆地,該風俗仍廣泛流傳。
在澳洲,迴避語言可能更多是一條雙向道,它涉及的限制內容適用範圍跨越了性別和輩分。在一些土著文化中,男性和岳母不得直接交談。
「以我的經驗,男性和岳母之間的禁忌要比女性和婆婆之間的強很多,」鮑韋恩說。
鮑韋恩還說,就像在非洲和印度一樣,澳洲的語言中有很多規則,規定了人們在「禁忌親戚」在場時能使用哪些詞。比如,在昆士蘭東北部的迪爾巴爾語中,日常用語中表示水的詞是「bana」,迴避語言中則是「jujama」。
當然,並不是每一樣東西都有兩個說法,一個迴避詞通常不得不滿足代替很多相關普通詞語的需要。在昆士蘭最北部的辜古依密舍語中,動詞「bali-l」意為去旅行,可代替更具體的詞,如走、爬、跛行、用槳劃或漂浮,用途多樣。
為什麼會出現迴避語言?一些研究非洲和印度迴避語言使用情況的專家認為,它是一種強化兒媳婦劣勢地位的方式。在澳洲,禁止使用某些詞或許是為了降低姻親亂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