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伊拉克花費了約2萬億美元,無數生命成為犧牲品。在華盛頓的權力中心,伊戰被普遍視為失敗的決策教訓,影響了一代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如今兩黨都反感海外干預。 閱讀更多
有關美國為何發動戰爭的問題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關於誰在什麼時候知道些什麼,以及哪個動機最重要的爭論仍在繼續。但過去20年的種種理論在某些方面達成了一些共識。
美國人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是中東的核心角色,卻缺席了這個重要的時刻。這一外交逆轉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幾十年來主導該地區外交的聯盟和對手關係被顛覆。
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重新建交可能導致中東的重大力量調整,也代表著中國的一次勝利。這對中東地區會產生什麼影響?中國起到了什麼作用?對美國意味著什麼?這是一份解析。
為沙伊兩國恢復外交關係,中國在北京主持了四天的祕密談判。習近平抓住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減弱的機會,將中國的領導力展現給世界,作為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替代品。
習近平在沙烏地阿拉伯獲得高規格接待。相關協定反映出兩國在石油、武器、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日益增長的聯盟關係。在長期盟友美國之外,沙烏地阿拉伯也一直在尋求加強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習近平此行將參加三場地區峰會,預計將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戰略夥伴關係」協議。隨著美國將外交和軍事重點轉向亞歐,習近平此行凸顯了北京在中東地區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隨著伊朗鎮壓國內抗議、為俄羅斯提供武器,以及擴大核燃料生產,伊朗對美國的威脅大幅升級。重啟核協議的希望幾乎破滅,一個與伊朗直接對抗的新時代已經出現。
越來越多的調查人員受雇於一種新的客戶——伊朗和中國等威權政府,許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了對合法居住在美國的異見人士的監視、騷擾、威脅甚至遣返。
研究發現,世界各地大規模抗議活動的成功率已直線下降,公民力量越來越難以推動社會變革。分析認為,社會兩極分化、社群媒體及數字威權的崛起等因素推動了這一趨勢。
此舉表明美國對伊朗採取更強硬立場,在伊朗核計劃談判陷入僵局之際尋找新抗衡方式。中國大量購買伊朗石油令拜登政府失望,制裁也可能預示中美的緊張對抗。
年輕女性們摘下頭巾並將其焚毀,構成反抗的鮮明圖像。但她們也為此付出了流血代價,在當局持續鎮壓下,目前已有20多人被捕,數名女性抗議者被殺害。
這是十多年來人們對統治系統最激烈的憤怒情緒爆發,人們也將矛頭對準了伊朗最高領袖。分析認為,抗議者的多樣性反映了伊朗人的廣泛不滿,但政府可能會持續鎮壓。
一名年輕女子之死點燃了反政府抗議,人們的訴求擴大,反映出伊朗人對生存狀態的憤怒,並引發結束伊斯蘭共和國的呼聲。抗議因何爆發?對當局有何影響?這裡是一份解析。
一名女子因涉嫌違反頭巾法被德黑蘭道德警察逮捕後死亡,引發了抗議浪潮。抗議者發出了終結伊斯蘭共和國統治的呼聲。當局派遣安全部隊鎮壓,至少已有七名抗議者喪生。
拜登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中國,他堅稱美國不想升級與中國的競爭,但表示華盛頓「將毫不掩飾地促進」自由世界的願景。他還提到伊朗近日爆發的抗議活動,對抗議者表達支持。
基於反對美國等共同點,俄羅斯與伊朗、中國的關係正在加深。但它們的彼此關係存在更強的交易性,緊張關係與矛盾難以掩飾,也很難形成真正持久的聯盟。
普丁與伊朗領導人的會面旨在鞏固兩國聯盟,後者對俄羅斯入侵的支持遠超中國。此次會面也向世界發出信號:對彼此充滿不信任的兩個國家可能正在締結真正的夥伴關係。
拜登此行強調要加強與海灣地區盟友的關係。為懲罰俄羅斯,拜登就增加石油產量進行談判,他還力圖推動與沙烏地阿拉伯達成更緊密的電信協議,以對抗中國在該行業的海外影響力。
拜登此行旨在試圖減緩伊朗核計劃、加快中東石油向美國輸送的速度,並重塑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此外,這次訪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意在阻止中國在中東地區繼續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