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移动应用 • Apps | 订阅新闻电邮

觀點

觀點

三年後再來到中國,我相信這裡會繼續繁榮

Gabriel Alcala

儘管西方持有懷疑,但我相信中國將繼續繁榮。我們不該問中國是否會跨掉,而應該問,一個更加繁榮、中美彼此合作的未來是否仍有可能。 閱讀更多

  • 觀點

    金正恩真的會讓女兒成為接班人嗎

    金主愛只是一系列被偶像化、變成宣傳品的精英女性的最新一員。朝鮮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宰傳統和性別不平等是不可動搖的。

  • 觀點

    《繼承之戰》揭示了美國貪婪的現實

    這部劇中的世界與現實緊緊關聯。我們應該銘記權力不受約束的腐敗,用錢換取幸福的失敗,以及美國的現實與虛幻交織所帶來的迷惘和恐懼。

  • 觀點

    為什麼電視劇大結局如此重要

    一個好的結局必須難以言喻且非常自然,但糟糕的結局幾乎可以毀掉原本輝煌的藝術作品;一個優美結局則會將一切提升到永恆智慧的境界。

  • 觀點

    美國不該把中國科研人才拒之門外

    對中國影響力的過度擔憂威脅到美國吸引人才的能力,我們也面臨對中國知之甚少的風險。這會損害科學進步的前景,並最終損害美國的實力。

  • 觀點

    一個美國不理解的「原版中國」

    中國人為何在享受西方最好的東西後,仍偏愛自己的體制?習近平害怕年輕人「躺平」嗎?經濟學教授金刻羽給出了未經西方視角過濾的回答。

  • 觀點

    一個「成績為上」的社會失去了什麼

    我們的社會常常達成一種合謀,支持以死記硬背獲取成績,進入「最好」的中學或大學,而不是鼓勵年輕人出於某個特定興趣追求成就感。

  • 觀點

    移民仍然愛著美國,即使美國並不愛他們

    移民夢想著自由逃離祖國,並將移民作為對抗威權主義的祕密武器,但美國對待移民的方式如此糟糕。實質且人道的移民改革需要得到落實。

  • 觀點

    普丁的俄羅斯比史達林時代更糟

    許多俄羅斯人曾認為已經擺脫昔日恐怖的暴政,但普丁不但要讓它起死回生,還要給國家帶來恥辱和孤立,並且對文化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傷害。

  • 觀點

    我們該如何應對普丁的核威脅

    嚴肅對待核敲詐反而增加了核戰爭的不可預測性。俄羅斯人談論核武器並不是因為他們打算使用,而是因為核武庫及核言論讓他們感到強大。

  • 觀點

    「不管我有沒有尖叫,他都強姦了我」

    當卡羅爾在法庭上指控川普曾強姦她時,對方律師一再問她當時為什麼沒有喊叫。為何在涉及性暴力受害者時,這些老問題如此根深蒂固?

  • 觀點

    中國真的想要取代美國嗎

    這種意識型態宣言的背後是不安全感,更多是為了灌輸國內對黨的信心和忠誠,而不是反映實際政策。華盛頓的對華政策不應被恐懼所引導。

  • 觀點

    中共正在抹殺香港的記憶

    當局不僅遏制未來的抗議,還試圖改寫香港的歷史。沸騰的集會已不復存在,政府鉗制不同的聲音,編輯過去,並清洗那些不願忘記的人。

  • 觀點

    生不生孩子,也許你會受周圍的人影響

    有研究發現肥胖、吸煙和喝酒都存在同群效應,生育可能也是如此。人們是否決定生育可能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但相關理論仍有待證實。

  • 觀點

    希拉蕊:共和黨的算盤正中習近平和普丁下懷

    共和黨人稱將拒絕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除非拜登大幅削減教育、醫保等開支。這種黨派姿態只會損害美國信譽、破壞美國全球領導地位。

  • 觀點

    福克斯新聞是如何幫助瓦解美國右翼的

    極右翼幾十年來一直在孤立主義、種族主義、陰謀論等核心問題上挑戰主流保守主義。福克斯新聞擴大了這些聲音,幫助瓦解了美國右翼。

  • 觀點

    新加坡式的威權制度比民主制度更好嗎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成功帶領國家經濟轉型,「行善的專制主義」也因此受到推崇。但他去世八年後,這種模式現在正面臨考驗和批評。

  • 觀點

    中國海外貸款政策損害其全球形象

    北京既想被視為負責任的合作者,又不願損失利益,在貧窮國家債務減免問題上受到廣泛批評。與IMF等多邊機構合作將有助於挽回形象。

  • 觀點

    龍應台: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在台灣,與中國開戰的可能性幾乎出現在每一次晚餐談話中。指責對方叛國「舔共」,或指責對方煽動緊張局勢,已成為朋友之間交鋒的常態。

  • 觀點

    對中國的恐懼讓韓國打破「反日魔咒」?

    歷史問題曾令韓國人敵視日本,但如今韓日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已經有很多共同點。而一個更大的威脅正在逼近我們:中國。

點擊下載iOS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Android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