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說疫情高峰已經過去,春晚和新聞裡絲毫看不到疫情期間的苦難,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宣傳扭曲了真相,但人們的創傷依然存在。
韓國女性受夠了傳統社會對母親不切實際的期望,所以選擇拒絕生育。讓女性過上更公平、更安全的生活才能切實緩解韓國面臨的存亡威脅。
面對當前局勢,什麼都不做是一個危險選擇,拒絕幫助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痛苦和死亡。美中不太可能直接達成協議,但美國仍可以伸出援手。
人口減少通常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避免過程的一部分,與其過分關注勞動力短缺和養老金缺口等問題,不如看看人口減少給世界帶來的好處。
近期發生的幾起槍擊案槍手為老年亞裔男性,他們針對其他亞裔行兇,這令人分外震驚。他們來美國追求新生活,卻最終被槍枝文化同化。
矽谷企業曾以高福利待遇重塑了一代人的職場文化,但如今,面對動盪的市場環境,科技行業出現裁員潮,企業員工文化也面臨結構性改變。
我的女兒曾在中國學校就讀,某種意義上,她們是中國政府和我共同撫養的。我體驗了中美教育差異,這段經歷改變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如果中國控制台積電,將給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帶來巨大打擊。聯邦政府已啟動「二戰」以來對私營部門的最大幹預,但這條路上充滿挑戰。
高慧民深愛紐約,對人性之善抱有信念和希望。這座城市本應是安全的。我們需要採取行動,消除無謂的暴力,這才是對她生命的致敬。
大流行已進入第四年,這段歷史已經開始變得模糊。從中國疫苗的有效性到長期新冠,我們受制於一些敘事,可能迴避了更棘手的問題。
新冠病毒不分國籍和國界。針對自中國入境的旅客做出的限制對遏制病毒傳播毫無作用。將病毒種族化是病態思維的產物,只會助長仇外心理。
中印爭議邊界長約3400公里,人跡罕至,在地圖上也沒有明確標註。兩國數十年來不時在此發生衝突,近來的地緣政治局勢加劇了相互猜忌。
蘋果成為首家市值達到3萬億美元的公司、英國首相首次由有色人種擔任、FIFA世界盃首次在中東舉辦、南極洲東部的冰架崩塌……這裡是今年首次發生的22件大事。
從日本啟動最大的離岸風電場、迪士尼和華納兄弟公司百歲生日到查理三世加冕……這些事件將在2023年或震撼或溫柔地擾動這個世界。
對痛苦與犧牲的接受甚至崇拜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這種心態不會在一夜之間改變。但我們的忍耐能力不應意味著必須忍受暴政和不公。
官方突然改變了說法,而且改得如此突然和徹底。病毒在焦慮且困惑的人口中迅速蔓延。生活受到這麼多擾亂後,中國人還得繼續面對病毒。
美中關係正朝著有利中國而不利美國的方向發展。漸進式改變是不夠的。是時候採取明確政策,讓我們的經濟與他們的經濟實現戰略脫鉤。
中國放鬆新冠政策其實是習近平對抗議的讓步,他也獲得了一個戰略窗口期,不僅能退出「清零」,還可能讓他轉變執政風格,重新確立「天命」。
數十年來,中美都將對方的意識型態視為某種感染。新冠疫情以來的不同應對愈發凸顯出兩國令彼此羨慕的品質和恐懼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