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和平之旅」僅對烏克蘭戰爭提出模糊建議。為了對抗來自西方的壓力,他與普丁利用這次訪問向各自國內和西方國家發出信號,展示了兩國的牢固紐帶。 閱讀更多
習近平將與普丁會面,還可能與澤連斯基通話。北京稱此行為「和平之旅」,但西方對其意圖充滿懷疑。隨著中美競爭加劇,北京迫切尋求成為新世界秩序的領導者。
習近平正引導中國偏離曾支撐其崛起的市場經濟。為讓金融業符合其願景,他對中國的監管框架進行改革,讓中共高層對金融政策和銀行監管擁有更直接的控制。
李強在地方任職的經歷令他享有親商的聲譽,但他接手的是一個權力被削弱的職位。對習近平的忠誠是他得以升任總理的關鍵因素,這將決定他在恢復經濟的道路上能走多遠。
新任總理李強對保持民營部門的活力給出了中國領導人多年來最強有力的表態:承諾會對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平等對待,並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的其他利益。
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重新建交可能導致中東的重大力量調整,也代表著中國的一次勝利。這對中東地區會產生什麼影響?中國起到了什麼作用?對美國意味著什麼?這是一份解析。
改革的背景是中國與西方競爭加劇,相關舉措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和數據管理領域,旨在應對房地產危機、減少在技術上對進口的依賴、推動數據和人工智慧發展等。
習近平的許多親信被提拔到國家領導層的其它職位上來。他們面臨的任務包括重振經濟,加強國家安全並尋求在戰略技術上自力更生,以實現習近平擊敗美國「遏制」的目標。
習近平正式當選國家主席,去年10月他已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他的個人權力似乎穩固,但面臨著重振經濟的緊迫挑戰。除了修復經濟,他還決心與美國競爭。
中國政府的措辭發生變化,反映出習近平正在為中美更多的對抗和競爭做準備。他稱讚中國的成功表明了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要求減少對西方技術的依賴。
儘管俄烏戰爭是過去一年全球外交對話的主要內容,但如何應對中國的困境始終存在。北京越來越多地在外交場合扮演攪局者,並常與俄羅斯站在一起,緊張局勢日益加劇。
此前一年,民眾因為政府的新冠政策感到混亂和不滿,當局希望通過兩會恢復公眾信心並促進經濟增長。習近平的親信和盟友也料將擔任重要的政府職位。
中國政府提出了後疫情時代的議程,以重振經濟為重點,制定了5%的增長目標,並提高軍事、教育和社會需求等支出,進一步擴大習近平已有的強大影響力。
儘管報導稱兩位領導人都未明確提及戰爭,但美國認為這次訪問標誌著中俄關係的加深。西方正在尋找這次會晤是否可能轉化為中國對俄羅斯提供更多戰場支持的合作跡象。
盧卡申科長期依賴莫斯科維繫統治,美國認為他此行是中俄關係日益密切以及中國在烏克蘭衝突中支持俄方的又一跡象。盧卡申科則指責美國在歐洲煽動反華情緒。
中共正試圖通過宣傳改寫公眾對「清零」的記憶,以鞏固習近平的權威、威懾異見。抗疫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敘事大量出現,但絲毫未提「清零」的極端做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再次指責美國將新冠病毒大流行政治化,呼籲華盛頓「停止抹黑中國」。關於新冠病毒起源的爭論仍然存在高度分歧。中國的回應加劇了近期中美之間的摩擦。
白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變得更加密切。盧卡申科是普丁的堅定盟友,其高調訪華之旅可能會讓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騎牆姿態受到更多關注和壓力。
訪台議員與台灣政要討論了如何加強台美之間的安全和經濟合作。他們表示,台灣正在加強防禦,但需要美國兌現軍售承諾,以幫助台灣建立起足以威懾中國的強大防禦系統。
中國試圖在不疏遠俄羅斯的情況下加強與最大貿易夥伴歐盟的關係,但王毅的歐洲行暴露出北京平衡各方利益行動的局限性,中方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受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