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在全球的聲望,中國將其天宮軌道前哨基地描繪成一個可供世界各地科學家使用的太空站,不會只讓那些剛好生活在已建立了太空計劃國家的科學家受益。
「中方願與所有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的國家和地區一道,開展更多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4月表示。
對於在軌運行超過20年、由美國宇航局、俄羅斯、加拿大、歐洲航天局和日本參與合作的國際太空站,實驗室資源會在合作國家之間分配,再由這些國家為其科學家提供前往太空站實驗的機會。
但合作關係之外的他國科學家往往都被國際太空站拒之門外。
廣告
通過聯合國一個名為「所有人的太空」的項目,中國為所有國家的科學家提供了將其實驗帶到天宮太空站的機會。
聯合國在2019年宣布了首輪九個中標者,來自印度、日本、秘魯、墨西哥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項目都在其中。
最初的「天極」實驗,這是「天極-2」的前身。
最初的「天極」實驗,這是「天極-2」的前身。 POLAR Project
「天極-2」伽馬暴偏振探測儀是被選定的實驗項目之一,這是由日內瓦大學主導的一項國際項目,旨在研究遠程伽瑪射線暴。
伽瑪射線暴是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發現象之一,由恆星爆炸或中子星併合引起。這種爆炸會引發短暫而強烈的超高能光子射流——即伽馬射線——穿越宇宙。
顧名思義,「天極-2」是「天極」的後續項目,這是一種小型探測器,曾搭載於較早之前規模更小的中國空間實驗室原型。
「日內瓦大學和中國研究團隊在歷史上就有著密切聯繫,」計劃於2025年向天宮太空站完成發射的「天極-2」項目負責人梅林·科爾說。
該實驗將檢測伽馬射線暴中的伽馬射線是否以特定的方式排列。十多年前,日本一架航天器上的儀器測量表明,伽馬射線通常是線性偏振的——也就是說,伽馬射線的振蕩電場彼此平行,就像一隊水平飛行的飛機,其機翼並不是各個方向傾斜。
廣告
但來自2016年發射的「天極」的數據表明,伽馬射線是非偏振的。
「天極」項目科學家想過要如何將一個更大的後續探測器發射升空。他們決定不去建造自己的專用衛星。
「那在整體上要複雜得多,」波蘭國家核能研究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兼「天極-2」合作項目波蘭區首席研究員阿格涅斯卡·波洛表示。
國際太空站也被認為不可行,因為「這方面的競爭很激烈」,波洛博士說,「而且這也不是那麼便宜和輕鬆就能實現的。」
因此,當天宮太空站宣布提供研究機會,「我們很快提交了一些材料,並在首輪就獲得批准,」波洛說。
天宮太空站的高速通訊系統可以每天向地面發送數十吉位元組的數據。這將讓科學家得以分析所有可能包含了重大發現的數據,例如非常微弱的伽馬射線暴,或其他可能被當作噪音忽視的天體物理活動。
廣告
該太空站還搭載了一台超級計算機,能在太空中分析數據。這可以快速計算出伽馬射線暴的起源。科爾表示,這些信息隨後可以與地面上的天文學家共享,以便使用其他望遠鏡迅速進行後續觀測。
科爾說,儘管可能會經歷中國官僚機構的層層報批,但到目前為止,與中國航天官員的合作還是非常順利的。
「因為涉及到很多機構,我們也沒法與所有人直接溝通,」他說。「因此有時會有點棘手。但當我們真的需要了解某些情況的時候,還是可以弄清楚的。」
因為這台價值200萬美元的設備主要在歐洲製造,然後才運往中國,該項目也涉及到與歐洲官員打交道的繁文縟節。
「我們當然不會洩漏機密,」科爾說。「所有組件都相對簡單,沒有什麼是機密的。這是一台科學儀器。但確實沒有非常明確的官方管道來妥善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