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移动应用 • Apps | 订阅新闻电邮

科學

  • 中國是如何為缺雪的北京冬奧會造雪的?

    冬季運動不環保的祕密在於對人造雪的依賴。而北京冬奧會將首次幾乎完全使用人造雪,這需要大規模的造雪和水資源管理。全球暖化下,這是雪上運動必須面對的現實。

  • 世衛高級官員:奧密克戎為疫情常態化帶來希望

    世衛官員表示,在疫苗免疫和自然免疫的作用下,奧密克戎為疫情的穩定和常態化帶來希望。但他也警告,現在放鬆警惕還為時太早,因為仍有很多人未接種疫苗。

  • 美國撤銷對麻省理工華裔教授陳剛的指控

    機械工程教授陳剛在川普任期的最後一週被捕,他曾被指控為獲取聯邦撥款而隱瞞與中國的聯繫。他的被捕是「中國計劃」的一部分,曾遭到學界聯合抗議。

  • 湯加海底火山爆發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這似乎是30年來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它可能不會像之前火山爆發時那樣導致全球變冷,但部分地區的天氣可能會受到短期影響,無線電傳輸也可能會受到輕微干擾。

  • 奧密克戎會導致新冠長期癥狀嗎?

    早期證據表明,感染奧密克戎往往導致輕症,但這也引發了其他疑問。奧密克戎會導致新冠長期癥狀嗎?疫苗能否提供有效幫助?這裡是科學家們目前了解到的情況。

  • 人類首次成功接受豬心臟移植,患者術後狀況良好

    上週,美國外科醫生成功將來自一隻基因改造豬的心臟移植到人類患者體內。患者術後關鍵的48小時內狀況良好。這項開創性的手術為數十萬器官衰竭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 韋伯望遠鏡:在分裂的世界,用科學跨越政治分歧

    儘管各國在疫情應對、氣候變化、移民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世界日益分裂、對抗加劇,太空仍是一個合作領域。韋伯望遠鏡證明在大規模項目上進行國際合作仍然是可能的。

  • 嚴防死守還是放鬆限制?奧密克戎帶來防疫新課題

    奧密克戎正以極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地蔓延,但早期證據表明,該變異株主要導致輕症。各國在如何應對這一變種上出現分歧,嚴格防疫措施遭遇的阻力也正在增加。

  • 史上最大太空望遠鏡升空,將探索宇宙起源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建造耗時20餘年,成本達到100億美元。它將尋找最早、最遙遠的恆星和星系,以人眼從未見過的顏色描繪宇宙,並檢驗宇宙數十億年的歷史。

  • 感染奧密克戎會出現哪些癥狀?

    科學家從初步數據中發現了一些奧密克戎與其他變異株的癥狀差異,但其與德爾塔的癥狀相似之處似乎多於不同之處。此外,奧密克戎似乎不太會導致味覺和嗅覺喪失。

  • 哈佛知名教授隱瞞參與中國「千人計劃」被定罪

    利伯被裁定向政府作出虛假陳述,且未申報中國收入。其被定罪是「中國計劃」的勝利,該計劃於2018年由川普政府發起,旨在揪出涉嫌與中國分享敏感信息的科學家。

  • 全球衛生

    早期研究表明大部分疫苗基本無法預防奧密克戎

    初步研究表明,只有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在加強針的作用下可能在防止感染上有初步成效。但全球大部分地區無法獲得這兩種疫苗,疫苗效力的差距可能對疫情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 香港大學新研究:接種兩劑科興疫苗無法抵禦奧密克戎

    目前尚不清楚科興第三針是否能改善效果。該研究還顯示輝瑞疫苗對奧密克戎的保護效果也有所減弱。中國普遍使用科興疫苗,若該研究結果準確,可能尤其會給該國帶來麻煩。

  • 「地球黑匣子」:記錄人類文明崩潰之日

    「地球黑匣子」是一個鋼製保險庫,將建在澳洲。設計者表示,一旦人類被氣候變化摧毀,它將為未來研究提供相關信息,設計初衷是「讓我們的領導人擔起責任來」。

  • 早期研究顯示奧密克戎致病癥狀可能較輕

    奧密克戎變異株正在全球迅速傳播。南非一項研究發現,該變種導致嚴重癥狀的程度可能不及其他變異株。不過科學家告誡,目前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對其破壞力得出結論。

  • 奧密克戎已蔓延20餘國,「入侵」歐洲時間比已知更早

    目前該病毒已在除南極以外的所有大陸傳播,至少已有20個國家發現感染者。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奧密克戎可能更具傳染性,疫苗是否有效仍不清楚。多國再次收緊出行限制。

  • 關於奧密克戎,我們目前已知和未知的關鍵問題

    奧密克戎的發現在全球引發恐慌,我們試圖回答以下關鍵問題:它的威脅性有多高?疫苗對它的效果如何?如果你已經接種疫苗,並打了加強針,還需要擔心嗎?

  • 美國高校「諜影疑雲」:當FBI將矛頭對準華裔科學家

    最近幾年,多名華裔科學家受到美國當局監視甚至起訴,在學術界引發了寒蟬效應。許多學界人士表示,FBI的舉動導致人才流出美國,可能會使北京受益。

  • 新研究重啟爭議:新冠「零號病人」究竟是誰?

    發表在《科學》上的一份報告稱,新分析表明,第一名已知的新冠病人是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商販。這將重啟有關新冠病毒起源於野生動物還是實驗室洩漏的爭論。

  • 氣候峰會分歧凸顯代際及性別鴻溝

    領導人和年輕活動家對峰會的期待和看法存在巨大差距,年輕人對各國政治家長期的不作為感到憤怒。女性在氣候運動中尤為活躍,她們在其中找到了共同使命和賦權感。

點擊下載iOS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iOS APP 點擊下載Android APP 掃描二維碼下載Android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