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科學家發布公開信,指出WHO武漢溯源調查中存在的缺陷,稱其未能充分調查病毒從實驗室洩漏的可能性。他們呼籲進行獨立於WHO專家組的調查,全面訪問中方數據。
大熊貓被認為是傘護物種的典範,保護它們將使生態系統和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動植物都受益。但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大熊貓保護區內,許多其他受威脅的物種並未受到這種庇護。
世界需要猴子來開發新冠疫苗,但大流行導致全球供應短缺,而中國最近頒佈的野生動物禁售法案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多名科學家呼籲美國政府對猴子短缺問題採取行動。
中國表示「天問一號」週三將抵達火星,並嘗試繞軌道飛行;目標是在5月登陸火星,但尚未公布具體日期。這將是今年抵達火星的第二個航天器,它能完成一系列挑戰嗎?
一項新研究使用人工智慧程序,對受試者的寫作測試進行分析,從而預測出誰將患上阿爾茨海默症,準確率達75%。研究顯示,患病者會出現語法錯誤、用詞重複等問題。
拜登面臨的最重要的國安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應對中國在太空的軍事威脅,包括反衛星武器和網路攻擊。同時,美政府內部就是否應該加快建設太空軍、增加武器開支也存在爭論。
巴西科學家本週表示,科興疫苗有效率略高於50%,遠低於此前宣布的78%。已有至少10國訂購了數億劑科興疫苗,這將給中國的全球衛生外交帶來重大影響。
這增加了科興疫苗獲批的機會,據信科興已售出3億多支疫苗,主要銷往發展中國家。中國希望藉此擴大衛生外交,並成為全球疫苗業務的主要參與者,提升在科學領域的聲譽。
三艘宇宙飛船將進入火星軌道;NASA將嘗試重返月球;人類還計劃飛往深空,並發展太空短途旅行。我們還將看到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天文現象,如超級紅月亮和日環食。
中國官方對疫情初期的遲緩應對導致病毒從武漢傳至世界各地,造成全球大流行。本文以當局文件、內部消息等為依據,回顧了從第一次警報到武漢封城的25天。
全球各地均出現患者表現出嚴重精神病癥狀的病例。專家表示,預計這種極端精神障礙只會影響一小部分患者,但相關病例被認為是新冠病程影響心理健康和大腦功能的例子。
科興疫苗是用新冠病毒製成的。土耳其政府此前宣布,臨床試驗表明這種疫苗有效性為91.25%。我們總結了該疫苗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它的研發時間線。
變種是某種新型的超級病毒嗎?它會讓疫苗失效嗎……英國的新冠病毒變種讓世界好奇又緊張,也引發了激烈的辯論和分析。這裡是科學家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今年的動盪導致了無數個失眠之夜,人們採取各種措施來克服失眠,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因素:飲食。研究表明,食物會影響睡眠質量,睡眠模式也會影響飲食選擇。
英國官員稱該變種傳播更快,該國部分地區已經進入3月以來最嚴格的封鎖狀態。這一變種的傳染性究竟有多高?可能對剛推出的疫苗演化出抗性嗎?科學家們給出了一些解答。
從新年之交的澳州大火到新冠大流行和世界各地的經濟、社會動盪……在充滿危機的一年中,貫穿始終的是氣候變化。我們回顧了今年時報有關氣候的一些最佳報導。
嫦娥五號收集了約兩公斤岩石和土壤,使中國成為1976年來首個帶回月球樣本的國家。它為未來幾十年的新太空競賽拉開了序幕,這次將是對月球資源的競爭。
這是對中國疫苗遏制疫情潛力的首個官方認可,可能推動中國疫苗邁向廣泛使用,特別在發展中國家。但科學家也指出,阿聯酋的聲明缺乏數據和其他關鍵細節。
週二在英國開始的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在現代醫學中幾乎是史無前例的。疫苗安全嗎?哪些人會優先接種?打疫苗後還用戴口罩嗎?我們總結並回答了人們關心的幾大熱門問題。
一隊中國科學家花費十多年時間來研究為何大熊貓會把馬糞抹在身上。他們認為,這種行為也許是為了抵禦忍受寒冷:馬糞中的一種化合物能破壞動物細胞中感受寒冷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