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能以中国体育迷那样的创意和热情来给运动员起外号,这种热忱在冬奥会上尽显无疑。从“千金”到 “葱桶”,这些昵称既透露着喜爱,有时也带着调侃。
习近平把在体育上获得成功作为他的标志性愿景“中国梦”的一个关键支柱。冬奥会开幕前,官方宣布“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已经实现。但这种热情会持续吗?
对许多城市来说,举办奥运会已失去经济吸引力。但北京有不同的考量,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希望培养人们对冬季运动的兴趣从而拉动消费。
15岁的瓦列耶娃违禁物质检测呈阳性,这一消息是对另一个黑暗奥运时代的呼应,也提醒我们,在支持政府主导兴奋剂使用的国家,很多女运动员一直被利用、被牺牲。
冬奥会纪念品意外成为畅销商品,吉祥物“冰墩墩”尤其引发了购买热潮。由于出现短缺,有民众彻夜排队购买。尽管当局已采取措施,网络高价倒卖现象仍很普遍。
从彭帅事件到兴奋剂丑闻,外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经常提出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几乎难以得到答案。中国记者则更愿意对正面话题发问,他们通常会得到更完整的回答。
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功长期依靠个人项目,围绕中国男冰的疑问反映出中国在集体项目上反复出现的失败,也显示出在体育领域北京往往无法实现集体主义理想。
谷爱凌在回复网友评论时称任何人都可以下载VPN。有人抨击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特权,与普通中国人的困难脱节。对其个人生活的热议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社会不平等的讨论。
尽管冰壶并非中国民众熟悉的运动,但随着官方对冬奥的大力推广,业余爱好者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人们纷纷将炒锅、水壶、甚至一个狗坐在里面的塑料盆改造为“民间冰壶”。
陈巍夺冠后,中国观众对这位华裔运动员的胜利反应冷淡,并且指责他过往提及人权的言论“虚伪”。对他的批评也反映出被卷入地缘政治角力的华裔运动员的艰难处境。
每个项目结束后,获奖运动员在现场举行的仪式上只会拿到特别版冰墩墩,之后会在特定的颁奖场地再为冠亚季军颁发奖牌。有运动员表示,这两次颁奖的感受非常不同。
长期以来,亚裔一直苦于在美国流行文化中缺乏代表性。花样滑冰中的亚裔面孔日渐增多,改变了这项曾经属于白人的运动。为什么亚裔美国人能在花样滑冰方面取得突破?
在短道速滑比赛上,中韩选手及粉丝经常指责对方缺乏体育精神或违规。充满争议的判罚也引发了批评和网络抗议。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中国夺冠意味着对韩国的甜蜜复仇。
谷爱凌夺金后,关于她的一切都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甚至其外祖母曾经所属单位交通部也加入了祝贺她夺冠的行列。尽管其国籍仍引发疑问,但提出质疑的在中国仍属少数。
为了保持“清零”, 北京用巨大的“闭环泡泡”将奥运参与者与外界隔绝。机器人、围栏和例行检测充斥着这里的日常。本文记录了时报记者在奥运闭环中度过的48小时。
经历了矿难和萧条后,七台河走出了多位冬奥会获奖运动员,成为中国短道速滑重镇。它的故事展示了在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下,一个小城的决心和能动性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衣拉木江手持奥运火炬的场面已成为中国雪上运动雄心的象征。许多中国人认为此举意味着民族团结,但批评人士指北京利用一名运动员粉饰对维吾尔人的镇压。
虽然极限运动员很容易被贴上无畏或不走寻常路的标签,但恐惧依然伴随始终。我们不是忽视恐惧,而是通过自我探索和深思熟虑的风险评估,与恐惧建立独特的关系。
花滑运动员朱易在美国出生长大,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冬奥会。她在比赛中数次摔倒后立刻被卷入舆论风暴。在肩负赢得奖牌的压力之外,归化运动员有时会受到更严厉的审视。
奥运会的规则以及中国政府的警告让许多运动员陷入两难。活动家敦促他们大声疾呼人权问题,但发声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北京冬奥会让政治言论的界限争议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