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商竣程是首位在澳網正賽中獲勝的中國男單選手。本屆澳網中國有三名男單選手打入正賽,也創造了歷史。雖然一度進步緩慢,但中國男子網球正在湧現一批新生代力量。
現場觀眾不戴口罩、歡呼擁抱的場面與中國國內嚴格的限制措施形成鮮明對比。專家稱,由於央視轉播延遲約30秒,電視台可以使用教練或替補席的鏡頭來取代觀眾席的特寫。
伊朗隊在世界盃上拒唱國歌、著名女演員摘下頭巾......越來越多伊朗名人公開支持國內抗議活動,表達對政府的批評。人權組織稱已有數百人在當局的嚴厲鎮壓中死亡。
羽生結弦是首位獲得花滑男單奧運金牌的亞洲選手,他的表演是優雅與力量的結合,通過挑戰常規的動作和成就推動花滑向前發展。儘管告別賽場,但他表示不會退出這項運動。
NBA和中國政府自2019年以來的裂痕出現彌合跡象。分析認為中國的決定可能出於地緣政治考量,意在表明儘管在俄烏危機上存在分歧,北京仍希望與美國保持良好經濟關係。
中國選手在北京冬殘奧會上成績斐然,這也被中國政府視為該國促進殘障群體權利的象徵。但在殘奧賽場之外,殘障人士的生活仍然非常艱難,職業發展機會依然有限。
國際殘奧委會此前曾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以中立身份參賽,但在不滿情緒高漲、多國威脅退賽後宣布了禁賽決定。俄方批評這一決定「沒有根據」,對運動員不公平。
范德普爾把金牌贈與桂民海的女兒,以抗議中國對人權的鎮壓。桂民海曾出版批評中國的書籍,在中國被判十年監禁。這是所有參加北京冬奧會的運動員迄今最大膽的抗議。
在許多華人看來,谷愛凌「既是中國人也是美國人」的宣言表達了與自己經歷相仿的身份二元性,對谷愛凌是否忠誠的質疑也讓很多人想起了亞裔美國人承受的刻板印象。
從北京搭乘「雪之夢」列車前往張家口,這段50分鐘的旅程展現了中國的經濟、環境和技術雄心。但沿途的景色和崗哨也讓人窺見中國想要逃離的過去及其對安全的焦慮。
原本是營銷良機的冬奧贊助活動招致政界及人權組織批評。在進入全球最大市場的誘惑和來自美歐的壓力之間,一些公司選擇縮減在華業務,也有企業通過遊說規避風險。
疫情、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以及禁藥醜聞令本屆冬奧會蒙上陰影,但仍有一些亮點:「閉環」策略頗有成效;一些明星運動員大放異彩;北京的賽事組織工作也受到好評。
中國有選擇地編輯事件的呈現方式,在境內外平台宣傳有利於官方、令人愉悅的冬奧會故事,並試圖抹殺任何負面內容。這種敘事比以往更具影響力,也更精妙。
爆出藥檢問題後,背負沉重期望的瓦利耶娃最終未能獲得奧運獎牌。這名15歲的少女曾是花滑女單奪冠熱門人選,但如今她將永遠成為奧運史上最大禁藥爭議之一的代名詞。
由於滑雪參賽資格標準的改變,許多來自少雪國家的選手得以參加本屆冬奧會。但也導致一些人質疑選手是否鑽了制度漏洞,以及奧運會能否在精英主義和包容性之間把握平衡。
在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華裔花滑選手陳楷雯穿著母親為她製作的表演服比賽。這些親自設計、親手縫製的服裝代表著一個母親多年來對有著奧運夢想的女兒的愛和支持。
奧運村內機器人製作的食物味道乏善可陳。儘管閉環內人員無法自由探索北京市區,但人們仍設法製作了一份「閉環美食地圖」。一間中餐館內甚至設立了冬奧「名人牆」。
冬奧冰壺比賽場地由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游泳場館改造而來,但重新利用的過程遠不止場館更名這麼簡單。從基礎設施、製冰到空氣,專家們在改造過程中遭遇了重重障礙。
華裔奧運選手曾是連接兩國的橋樑,但如今越來越被視為超級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的代理人。在中國,復興的民族主義意味著對他們的審視更加嚴厲,令其難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