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中的綠色運動服象徵著什麼?

反烏托邦奇幻劇《魷魚遊戲》是韓國導演兼編劇黃東赫執導的血腥驚悚劇,共有九集,因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批評而廣受好評,目前它還在繼續引起全球範圍內的轟動。根據網飛(Netflix)的數據,自9月首播以來,大約有1.42億人觀看了這部劇,那些精心設計、一旦出現必有深意的道具,引發了劇迷們對劇中各種元素的猜測。
但是主角們身穿的編號綠色運動服尤其值得回味,因為它們為了解韓國文化提供了一扇特殊的、具有象徵意義的窗口。儘管《魷魚遊戲》在全球都很受歡迎,但這些無處不在的簡約風服裝可以被視為對韓國社會階層、政治和歷史的評論。
「這部劇實際上說的是韓國社會,」羅格斯大學文學翻譯、韓國研究教授鄭在元(音)在接受採訪時說。至於運動服,「其中包含了很多層面。」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時裝設計系教授申朱永(音)表示,運動服在現代韓國文化中已經成為社會地位的標誌。
「看到綠色的運動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白手(baeksu)』這個詞,」申朱永說,這是形容失業人員的常用俚語,意思是空閑的日子會讓手心變得乾淨,顯得很丟臉。

在韓劇裡,看到一個人在工作日穿著運動服去街角的商店,表明這個人已經成了「被貼上失敗者標籤的人,他們在經濟上沒有從父母或家庭那裡獨立出來,或者因為自己的失敗,在某種程度上被社會主流群體忽視,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申朱永說。「訓練服已經成了這種非常懶散,甚至是寄生蟲一樣的白手生活的象徵。」
申朱永的解讀讓人聯想到另一部熱門韓國影片,奉俊昊導演的2019年奧斯卡獲獎影片《寄生上流》。在該片開頭,主人公的兒子基宇和高中同學喝酒聊天時就自稱為白手——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他上不了大學。
廣告
而《魷魚遊戲》中的456位參賽者也有類似的與著裝相關的隱晦恥辱,他們在絕望中團結,孤注一擲地想要擺脫債務。雖然大部分參賽者都是中年人,但001號玩家——一個到季終才曝露參與遊戲的真正險惡用心的老人——志在必得也不是不可能。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的藝術史教授卞慶熙(音)表示,她發現這部劇中的綠色運動服與2013年熱門影片《隱秘而偉大》有明顯相似之處,金秀賢在片中飾演一名朝鮮卧底間諜,偽裝成沒有惡意也沒有工作的「農村傻瓜」。這個角色的標誌性著裝?一套綠色運動服——「只不過他那款是連帽衫。」
卞慶熙指出:「雖然校服是自律和公民守則的象徵,」但廉價運動服——尤其是脫離體育課場景的——往往是韓國電影、劇集和小說的常見隱喻,「通常與不被社會接受的人聯繫在一起。」

對於時尚的首爾人來說,綠色運動服顯然是對另一個時代的復古。(導演黃東赫曾表示,這些服裝的靈感來自於上世紀70年代他上學時穿過的校服。)「誰都不會說劇中的綠色運動服很好看,」時尚編輯兼攝影師洪石禹(音)說。「它沒有品味和個性。現在我們稱之為『復古』或『新經典』。」
韓國的當代歷史極為複雜,由於那段佔領、獨裁、民主化和快速現代化輪番上演的政治史,其「新復古風」往往借鑒了日本或美國的復古風格。
廣告
卞慶熙表示,在上世紀70年代,一個人穿西式運動服就意味著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或者生活在大都市,在那裡,包括牛仔衣和迷你裙在內的其他西式服裝開始取代更保守的傳統服飾風格。「因為帶有學校或企業標誌,」她說,一套運動服「可能成為招致嫉妒的符號。穿不上的成年男性會被瞧不起。」
在接受《韓國中央日報》採訪時,該劇的藝術總監蔡景舜(音)也提到了新村運動作為參考。1970年,由前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起的新村運動是由政府出資、社區主導的社會經濟計劃,旨在實現快速工業化,並發展韓國的住宅和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首爾和其他主要大都市,戰後的韓國基本上還是一個由遍地茅草屋的農村組成的國家。新村運動為社區配備了徹底改造的建築材料,被普遍認為是韓國經濟崛起——即所謂的「漢江奇蹟」——的基礎,儘管朴正熙總統是實施戒嚴的軍方領導人,並在1979年遭到暗殺,至今仍是個爭議人物。
「我們這代人都會開玩笑說,綠色變成了公職人員的象徵,」申珠影說。
她說,作為那個時期在韓國長大的小孩,「我每天都能聽到『新村運動』這個詞。」每天早上,學校和社區都會把新村運動的主題曲——由朴正熙總統親自創作——當作晨練音樂播放,傳遞的是把體能力量與國力和經濟實力相關聯的信息。該運動的標誌符號是一面亮綠色旗幟,中間的黃色圓形裡有一株萌芽。
史丹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文余米(音)表示,新村運動雖然改善了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但「這一政治體制要求農村人民必須聽從政府指揮,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在一定程度上強制消除了文化傳統。
廣告
至於它在《魷魚遊戲》中的象徵意義,則有很多種解讀。「一種極具諷刺意味的解讀是,新村運動代表著集體的掙扎與上進,」鄭在元說道,「但在新自由主義的背景下,人們都被動員到了這場只能有一個贏家的零和遊戲中。」
另一方面,這場遊戲並沒有真正的贏家。《魷魚遊戲》裡身穿亮粉色連體褲的工作人員的特點就是匿名和對立。他們可以說是看不見的手,讓遊戲——以及該劇對資本主義競爭的比喻——繼續下去。現居柏林的設計師金娜(音)表示,儘管不像綠色運動服那麼具有象徵意義,但反方的粉色是典型的色彩對比手法。
來自首爾的金娜可以稱得上是韓國創意產業大使,在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支持下,她正在打造的展覽「韓流!」將於明年秋天在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開幕。(「韓流」就是「韓國潮流」之意,指的是涵蓋了韓國音樂、美容、電影、電視在內的文化產業。)
韓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資,將之視為有力的輸出和所謂軟實力的來源,這也改變了該國長久以來競爭激烈的就業和教育體制中關於成功的觀念。

「韓流中的很多東西可以說是某種局外人在嘗試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金娜說道。她指出,該劇的創作者黃東赫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構思《魷魚遊戲》,並向《好萊塢報導者》(以及其他媒體)透露,由於拍攝的壓力,他掉了六顆牙齒。她還說,黃東赫可以說是典型的「deok-hu」——這一韓國俚語等於日語中的「御宅族」,指的是對小眾流行文化的痴迷,他為「韓流」產業帶來了不可估量的關注度。
黃東赫用可算非正統的鮮明對比手法獲得了成功。《魷魚遊戲》結合了童年懷舊、貧富差距和驚險動作片的元素,其內核是一個飽含同情、關於逆境的人性故事,引發了全世界觀眾的共鳴。
廣告
「韓國劇集和電影總帶有一些邪惡意味,」紐約設計師河智旻(音)表示。時尚一直是韓劇的特點,當它妨礙了即將到來的悲傷或戲劇性場面時尤其明顯。
最近的例子包括動作電影《惡女》,金玉彬在其中飾演一位偽裝成新娘的刺客,她穿著飄逸的白色禮服,受命殺死前任情人;或是黑手黨題材電視劇《文森佐》,宋仲基飾演的主角被一個義大利家庭收養,後來變成了黑手黨顧問,在劇中總有絲綢睡衣、定製西裝和豪華手錶的造型裝扮。
許多韓劇巧妙地結合了全球流行劇集的亮點,《魷魚遊戲》對《飢餓遊戲》和《大逃殺》的明顯借鑒已經不是祕密。
「韓國人懂得如何借鑒一種風格,然後做得更好,」河智旻說。她還表示,該劇的藝術指導無懈可擊,讓色彩柔和的遊樂場布景與超乎常規的暴力形成鮮明對比,除此之外,該劇服裝的突出之處在於,角色著裝都刻意顯得單調乏味:「實在太反高級時尚了。」
攝影師洪石禹表示:「《魷魚遊戲》是在韓國引發了熱議。」但他也說,「在韓國幾乎沒有人預料到它會引發這樣的全球熱潮。」不過,他說一部分原因讓他毫不驚訝:「最韓國的東西也是最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