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數十年的風險:中印邊境衝突歷史回顧

20名印度士兵在喜馬拉雅山有爭議的邊界被中國軍隊用石頭和木棍打死,這標誌著兩國軍隊多年來的小規模衝突達到一個驚人的高潮。
40多年來,兩個亞洲大國首次在該地區爆發致命暴力衝突,然而它已經醞釀了幾十年。風險之大前所未有。兩個核大國都由民族主義領導人執政,他們急於在日益持懷疑態度的民眾面前展示自己的實力。其他國家已表示震驚,並呼籲雙方保持冷靜。
我們來看看兩國如何走到這一緊要關頭、之前發生的戰爭,以及《紐約時報》對雙方歷次衝突的報導。
廣告
1914年
中國從未承認的邊界

這場衝突至少可以追溯到1914年,當時英國、中華民國和西藏的代表聚集在今天印度的西姆拉,談判一項決定西藏地位的條約,並切實解決中國和英屬印度之間的邊界問題。
中國反對擬議中允許西藏自治並繼續處於中國控制之下的條款,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但英國和西藏簽署了一項條約,確立了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提議劃定這條邊界的英國殖民官員亨利·麥克馬洪(Henry McMahon)的名字命名。
印度堅持認為,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長達550英里的麥克馬洪線是中印之間正式的合法邊界。
但中國從未承認這條線。
1962年
中印開戰

1947年,印度宣布脫離英國獨立。兩年後,革命家毛澤東宣布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結束,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兩個如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當時幾乎立刻就發現,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整個50年代,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中國堅稱西藏從未獨立,也不可能簽署劃定國際邊界的條約。幾次和平談判的嘗試都失敗了。
中國試圖控制新疆西部邊境附近的關鍵公路,而印度及其西方盟友則認為,中國的任何入侵企圖都是向整個地區輸出毛式共產主義的更大陰謀的一部分。
廣告
1962年,戰爭爆發了。
中國軍隊越過麥克馬洪線,深入印度領土,奪取山口和城鎮。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個月,造成1000名以上的印度人死亡,3000多名印度人被俘。中國軍隊死亡人數不到800人。
11月,中國總理周恩來宣布停火,在中國軍隊佔領的領土附近,非正式地重新劃定了邊界。這就是所謂的實際控制線。
1967年
印度擊退中國

1967年,圍繞乃堆拉和雀兒這兩個山口,緊張局勢再次達到頂點,它們連接著當時為印度保護國的錫金王國與中國的西藏自治區。
印度軍隊沿著他們所承認的邊界鋪設帶刺鐵絲網時,雙方發生了混戰。中國軍隊向印度人發射炮彈,衝突很快升級。在隨後的衝突中,超過150名印度人和340名中國人喪生。
廣告
1967年9月和10月在這些山口爆發的衝突後來被視為中印第二次全面戰爭。
但是印度佔了上風,摧毀了中國在乃堆拉的防禦工事,把他們遠遠逼回雀兒附近的領土。然而,這些位置的變化意味著中印雙方對實際控制線的位置有著彼此衝突的不同想法。
這場戰鬥是雙方軍隊最後一次出現人員死亡——直到週二加爾萬山谷的小規模衝突。印度新聞媒體報導,中國也有士兵被打死,但北京對此守口如瓶。
1987年
不流血的衝突

20年後,印度和中國在邊境再次發生衝突。
1987年,印度軍方進行了一次訓練,以了解將部隊轉移到邊境的最快速度。大量部隊和物資到達中國前哨附近,使中國指揮官大吃一驚——作為回應,他們朝著他們認為的實際控制線前進。
廣告
在意識到可能會在無意中觸發戰爭後,印度和中國都退了一步,避免了危機。
2013年
在斗拉特別奧裡地的形勢迫在眉睫

兩邊都展開了貓捉老鼠戰術。
2013年4月,中國一個排在數十年的邊境巡邏之後,在斗拉特別奧裡地(Daulat Beg Oldi)附近建立了一個營地。印度軍隊隨即跟進,在約300米外建了自己的營地。
這兩個營地後來都加派了部隊,配備了重型裝備。
廣告
到5月,雙方同意拆除這兩個營地,但有關實際控制線位置的爭執仍然存在。
2017年
不丹夾在中間

2017年6月,中國人開始在洞朗(Doklam)高原修建公路,這個喜馬拉雅山地區並非由印度控制,而是在其盟友不丹手裡。
高原位於不丹和中國的邊界,但印度將其視為與中國其他有爭議地區接近的緩衝區。
為了破壞公路,印度軍隊攜帶武器並開著推土機與中國軍隊對峙。在隨之而來的僵持中,士兵們互相投擲石塊,雙方均有受傷。
8月,兩國同意從該地區撤出,中國也停止了公路的修建。
2020年
爆發鬥毆

5月爆發了幾次混戰。在冰川湖班公錯發生的一次衝突中,印度軍隊傷勢慘重,不得不用直升機撤離。印度分析人士說,中國軍隊也有受傷。
印度專家說,中國用自卸卡車、挖掘機、運兵車、火炮和裝甲車增援。
川普總統在Twitter上表示,願意調停他所謂的「激烈的邊界爭端」。
顯而易見的是,這是自2017年以來雙方之間最嚴重的一系列衝突——預示著致命對抗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