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亞洲外交策略:重建盟友關係,聯手對抗中國

華盛頓——拜登總統的外交政策議程有兩個核心目標:重建與沮喪的盟友的關係,以及在中國問題上建立統一戰線。
本週,他著手嘗試這兩方面的工作,向日本和韓國派出了兩名最高級別的特使,這是他的政府今年1月上任以來級別最高的出訪。
對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夥伴進行訪問,是拜登政府與北京展開第一輪面對面接觸的前奏。特使之一、國務卿安東尼·J·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將前往阿拉斯加,與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一起,同中國的兩名高級外交官會面。
政府認為,此次會晤將是為兩國關係確立基本規則和劃定紅線的機會,布林肯稱這種關係是「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美國官員將該會晤描述為確定華盛頓同北京合作領域的「一次性會議」,並且如布林肯上週告訴國會的那樣,將會「以非常坦率的方式展示我們所關心的許多問題」。
廣告
這一系列外交活動始於上週五美國與所謂「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的其他三國——澳洲、印度和日本舉行的虛擬峰會。在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軟弱無力的「重返亞洲」政策和唐納德·J·川普(Donald J. Trump)對該地區聯盟採取的直截了當的交易方式之後,這次峰會將亞太確立為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
新政府上任不到兩個月就與盟友展開對話,也凸顯了總統的目標:加強國際夥伴關係,以擊敗對手,進而維護美國的利益。
「如果中國聽到的不只是我們的譴責,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更多譴責,我們就更有可能做出一些改變,」布林肯上週在華盛頓舉行的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聽證會上說。
這並不容易。中國在大流行初期就控制住了新冠病毒,在西方競爭對手努力復甦之際提振了自己的經濟地位。在軍事上,中國也通過巨額開支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這些優勢幫助中國在全球舞台上變得膽子更大。

在華盛頓試圖與北京建立一種依然謹慎的新關係的同時,週五,美國官員淡化了中國會給東京和首爾為期三天的會談蒙上陰影的說法。預計布林肯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J·奧斯汀三世(Lloyd J. Austin III)將討論一系列話題,包括疫情、氣候變化和美國在該地區的大規模駐軍。
日韓關係由於歷史爭端而跌至低點,這很可能成為此次會面的話題。議程可能還包括一個月前的緬甸軍事政變,以及朝鮮的核計劃和導彈計劃,在川普政府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Kim Jong-un)一時的接觸失敗後,這些計劃依然不為所動。
廣告
日本成為布林肯和奧斯汀的首個目的地,這一點對東京來說意義重大且令人寬慰。儘管川普要求東京增加美國駐軍的費用投入,但該國仍在努力保持與他的密切關係。週五,白宮宣布,日本首相菅義偉(Yoshihide Suga)將成為首位在華盛頓會見拜登的外國領導人。
「在川普政府末期,關於亞洲問題,我們與盟友就防務方面的費用分擔吵得不可開交,」 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負責亞洲政策、目前為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提供諮詢的車維德(Victor Cha)說。「在國家聯盟問題方面,我們有一種非常單邊的觀點,對盟友有種近乎輕蔑的態度。」
「與此同時,」車維德說,「中國在整個地區利用其經濟槓桿來霸凌其他國家。」
川普政府對中國的態度通常是自相矛盾的。在試圖達成貿易協議時,川普經常奉承中國的威權領導人習近平。與此同時,他的政府批評北京的人權侵犯、軍事和網路入侵,以及對民主的攻擊。
拜登政府的策略可能會同樣令人困惑。布林肯描述了尋求一種既基於同中國的合作與競爭,又在必要時與其對抗的關係。
要實現這一點,美國需要指望日韓等盟國的支持。這兩個國家都試圖在中國問題上走一條微妙的路線:兩國的繁榮依賴於同北京的貿易,但在安全、民主和人權問題上都與中國存在極大分歧。
廣告
中國領導人則表示渴望與美國恢復穩定的關係。任何走向緩和的舉措,都可能只是為中國贏得更多時間,在外交破裂之前發展其技術和軍事能力。
3月7日,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作為兩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中美之間有分歧、有矛盾在所難免。」王毅和中國最高外交官楊潔篪將在阿拉斯加與布林肯會晤。
王毅稱,要「在公平公正基礎上良性競爭,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對方,而不是相互攻擊、零和博弈」。
然而,中國領導人似乎也對拜登將盟友集結為反中集團的戰略感到擔憂,這可能會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損害北京的利益。例如,上週,「四方安全對話」國家宣布了一項將新冠病毒疫苗運往東南亞的舉措,這與中國自己在所謂的疫苗外交上的努力背道而馳。
王毅將大流行、大流行的經濟復甦以及氣候變化視為中美可以合作的領域,儘管他沒有提供任何細節。但他說,美國和其他國家無權干預他所說的內部事務——對中國西部新疆地區維吾爾人的人權侵犯,顛覆香港的民主制度以及對西藏進行監視和鎮壓的舉措。
廣告
他還就台灣問題劃出了一條「紅線」。台灣是一個以民主制度自治的島嶼,北京稱其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幾天後,一艘美國驅逐艦通過了台灣海峽。美國形容這類航行為例行巡航,但中國卻視其為敵對行動。這是自拜登就職以來的第三次航行,顯示了對台灣的支持。
日本官員肯定會向奧斯汀尋求保證,如果與中國在釣魚島發生衝突,美軍將向日本提供援助。而奧斯汀在首爾的時間,預計將消耗在回應是否要恢復被川普突然取消的韓美定期大規模軍事演習上。
上週,兩國達成了向韓國派駐美軍的成本分攤的協定,川普也曾威脅要終止向該國派遣軍隊。
在東京和首爾舉行會議之後,奧斯汀將前往印度,繼去年夏天的致命邊境衝突之後,印中關係處於幾十年來的最低點。布林肯將於週四抵達阿拉斯加與中國使節會晤。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最高共和黨人、得克薩斯州議員麥可·麥考爾(Michael McCaul)在預祝布林肯會談順利時警告說:「我們不能把他們當作正常對手。」
廣告
麥考爾說:「我們確實是在一場意識型態鬥爭中,目的是爭取民主、反對專制主義,促進自由、而非壓迫。」他還說,美國四十年來對中國執政的共產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指望以此說服其領導人遵循國際規範。
麥考爾說:「遺憾的是這沒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