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低價賣油突破制裁,中國印度成其「大金主」

在俄羅斯試圖打破制裁束縛之際,中國和印度大量購買俄羅斯原油,成為莫斯科的大金主,將自己置於與烏克蘭的混亂戰爭,以及同西方的地緣政治對峙中。
對中印乃至全球經濟來說,這都是一個複雜的考量。
但是削弱歐洲和美國孤立克里姆林宮的努力,可能會帶來兩國都不希望看到的嚴重外交後果。中國在公開聲明中避免公開支持俄羅斯的戰爭,而印度則強調自己的中立。
廣告
這兩個國家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和龐大的煉油廠供應量,兩國在決定油價走向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最近幾個月,它們購買的俄羅斯原油幫助緩解了油價壓力。
兩國對俄羅斯石油的最終需求將動搖或支持全球經濟,這是西方在烏克蘭消耗戰中保持團結能力的另一個複雜因素。到目前為止,西方對烏克蘭的承諾仍然堅定不移,但歐洲長期的高油價和潛在的供應短缺可能會在政治上變得難以接受。

「這場衝突的後果之一,是全球能源體系、貿易關係和地緣政治格局的根本性調整,中國、印度與俄羅斯的結盟更為緊密,」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主任、曾任歐巴馬總統顧問的傑森·博爾多夫說。
石油是俄羅斯最大的出口商品,是戰爭的貨幣,為部署在烏克蘭戰場上的子彈和火箭提供資金。西方正試圖切斷俄羅斯的資金來源,其中一種方式是通過制裁,讓歐洲這個俄羅斯最大的市場擺脫對該國能源的依賴。
戰爭爆發四個月後,俄羅斯原油出口僅略有下降,因為對中國和印度的出口基本上填補了歐洲留下的缺口。今年5月,印度和中國每天從俄羅斯購買大約240萬桶原油,佔俄羅斯出口量的一半。至少有一些正在被提煉成柴油和其他燃料,並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反對入侵的國家。
中印一直在以低於全球基準價格30%的折扣買入,在全球通膨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這對兩個經濟體來說都是利好。儘管有折扣,俄羅斯的石油收入仍在增長,因為油價已經攀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
這種轉變才剛剛開始,目前涉及的石油量還相對較小。當制裁全面生效時,對中印購買俄羅斯石油意願的真正考驗才會到來。

歐洲對油輪運送俄羅斯原油和柴油等精鍊燃料的禁令將在未來六個月內逐步實施,這些貿易占歐洲大陸從俄羅斯購買原油的三分之二。
「一旦歐洲的禁令生效,多米諾骨牌效應將在2023年加速,」研究公司ESAI能源總裁薩拉·愛默生說。
廣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幾十年來一直在全球能源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主要依賴中東和俄羅斯的供應。
隨著美國的能源需求日益自給自足,這樣的安排意味著在波斯灣巡邏的美國海軍實際上是在保護中國的補給線。中國獲得了石油,卻沒有陷入混亂的中東政治,而與此同時,它與美國的貿易也在增加。
現在,為了平衡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中國繼續努力這樣做。進口更多俄羅斯石油不僅價格更便宜,而且有助於實現供應的多樣化。
「中國的行為符合其長期以來的國家安全目標,」歐巴馬政府第一屆任期的國務院高級能源外交官戴維·戈德溫說。他說,那就是,「分散中東以外的供應,提高美國海軍無法封鎖的運輸路線的優先級,通過成為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主要買家增加其對中國的依賴性,進而遏制這個國家,所有這些都以盡可能低的成本進行。」

這種模式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期間得到了體現。隨著西方對莫斯科實施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丁飛往中國,達成一項已經醞釀了十年的天然氣交易。中國就廉價天然氣進行了艱難的談判,在沒有支持佔領克里米亞的情況下挫敗了西方孤立莫斯科的努力。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至少在公開場合非常注意拿捏分寸。中國官方控制的媒體和政府官員一直對俄羅斯石油保持沉默,中國石油公司也遵循同樣的謹慎態度。
廣告
哥倫比亞大學高級研究學者埃裡卡·唐斯說:「這些公司不想因為幫助和支持普丁的戰爭機器而被指責。」
中國的胃口也可能有限。傳統上,中國一直試圖確保能源來源的多樣性。儘管中國領導人發誓要與俄羅斯建立「沒有止境」的友誼,但兩國的關係長期以來並不穩定。
「中俄之間合作沒有禁區,但也是有底線的,」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在3月份接受電視採訪時說。「這個底線是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

印度快速轉向俄羅斯石油,意義重大。
在烏克蘭戰爭之前,俄羅斯約佔印度石油需求的1%。據大宗商品數據公司Kpler稱,俄羅斯現在有望在本月取代伊拉克,成為印度的主要石油來源。Kpler數據顯示,俄羅斯對印度的出口量將在6月達到每天115萬桶,高於去年的每天3.3萬桶,以及3月的每天60萬桶,而伊拉克的出口量將降至每天略高於100萬桶。
對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政府來說,充足的廉價燃料供應將有助於應對通貨膨脹,並防止發生大範圍短缺,在臨近的斯里蘭卡,類似的短缺引發了暴力和政治變革。
廣告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一再為該國的戰略辯護,反對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批評。他說,隨著能源價格持續攀升,西方對伊朗的制裁和對委內瑞拉的孤立政策減少了印度的選擇。
「他們壓縮了我們其他的每一個石油來源,然後說,聽好,你絕對不能去市場上為你的人民爭取最好的交易,」蘇傑生說。「這種做法不是很公平。」

據能源專家稱,憑藉每天500萬桶的強大煉油能力,印度可以額外吸收35萬桶俄羅斯石油,比目前的進口量多出約三分之一。印度已經停止從墨西哥購買石油,削減了從奈及利亞的購買量,並撤銷與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的交易。
「一個取決於石油和天然氣的新的世界政治聯盟正在全球成形,」《新地圖:能源、氣候和國家衝突》(The New Map: Energy, Climate, and the Clash of Nations)一書的作者丹尼爾·耶金說。「而中國和印度正處於核心位置。」
俄羅斯石油正在逐漸流入亞洲,取代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中東地區的石油——它們現在正在尋找通往歐洲的道路。這一轉變正在加劇歐佩克成員國之間的競爭,其中伊拉克已對歐洲降價。
沙烏地阿拉伯及其海灣盟友一直將亞洲視為它們的增長市場,突然間發現自己被排擠到了一邊。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是歐佩克的擴大版「歐佩克+」的主要參與者,近年來它們共同努力控制供應量並支撐油價。俄羅斯可能需要注意不要過度依賴亞洲,儘管它沒有多少選擇。
「中國經濟中的沙烏地阿拉伯原油被俄羅斯取代可能會給歐佩克+帶來壓力,」哈佛甘迺迪學院能源項目地緣政治項目主任、喬治·布希總統的前助手梅根·奧沙利文說。「這使沙烏地阿拉伯人更願意採取損害俄羅斯利益的措施,並進一步降低全球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