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歷史:75年前,永遠改變了南亞格局的印巴分治

由於宗教信仰的分歧,朋友和鄰居互相攻擊。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暴行駭人聽聞,孕婦和嬰兒也未能倖免。
這就是英國草率計劃所帶來的意外結果。在統治近三個世紀後,英國於1947年匆忙離開印度次大陸,並將其分割成印度教徒占多數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數的巴基斯坦兩部分,巴基斯坦本身又被分割成兩個相距1600公里以上的地區。這次分裂後來被稱為「分治」,引發了歷史上最大的遷移潮之一。
它永遠改變了南亞的面貌和地緣政治;例如,近25年後,東巴基斯坦產生了孟加拉國。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如果英國更早地將自治權給予印度,那麼分治就沒有必要了,此前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已經在印度共同生活了幾個世紀。但是,儘管受到聖雄甘地的反對,為英屬印度的穆斯林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想法在1930年代獲得了支持。十年後,當時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恢復過來的英國準備好了移交權力。

以全印穆斯林聯盟的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為首的一方就巴基斯坦提出的主張促成了1946年8月印度最大的印度教-穆斯林騷亂之一,在當時的孟加拉省首府加爾各答,五天內至少有2000人被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又發生了一系列社區間的衝突,尤其是在孟加拉和旁遮普,後者是另一個有大量混居人口的地區,其中還包括錫克教徒。
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準備獨立之際,即將在這個穆斯林占多數國家裡擔任總督的真納宣布要建立一個自由主義的巴基斯坦。8月15日,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慶祝了印度的獨立以及「與命運的幽會」。但麻煩已經在醞釀中。
廣告
就在當時前不久剛被任命為英屬印度最後一任總督的路易斯·蒙巴頓勛爵還沒有透露新邊界的位置。這條將在兩天後的8月17日公布的邊界形成了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夾在兩者之間。
穆斯林離開印度前往巴基斯坦,大部分人向西,而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則走了相反的路線。多達2000萬人逃離。雙方都留下了破壞性的後果。相關記載很少,但有數十萬人、甚至多達200萬人喪生。至於有多少人被強姦,則沒有統計數字。
「這是世界歷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古內塔·辛格·巴拉說,她是「1947年分治檔案」的創始人,這個口述歷史項目已經進行了十年。「它真正定義了我們在文化、社會和政治上的位置,」她在談到南亞時說。
今天,大多數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都是在分治後出生的一代人。但它的影響仍在持續。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打了三場戰爭,經常因為克什米爾(印度唯一一個穆斯林占多數的邦)的主權問題而發生衝突。兩國國父所信奉的自由主義理想如今似乎已被歷史遺忘。
以下是英屬印度分治時期的圖片記錄。

上圖為1946年在倫敦舉行的要求建立巴基斯坦的示威活動。下圖是加爾各答警方使用催淚瓦斯驅散暴徒的畫面。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社區之間的騷亂持續了五天,造成2000多人死亡,4000人受傷。

1947年3月,旁遮普阿姆利則的社區騷亂造成的破壞。根據分治方案,阿姆利則被置於印度境內,占人口約一半的穆斯林成群結隊地離開。其他居民大多是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

1947年3月阿姆利則暴動中,兩名受害兒童與一名護士在一起。他們的母親被刺死後,他們被英國士兵救了出來。

在德里社區抬走衝突遇難者的屍體。

1947年6月的分治談判。前方從左到右依次是時任印度臨時政府總督執行理事會副主席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勛爵;穆斯林聯盟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

在印度軍方提供的一張照片中,1947年8月15日在新德里舉行的印度獨立慶典上,蒙巴頓勛爵與妻子埃德溫娜夫人和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一起,向懸掛在印度門上的印度國旗致敬。

卡拉奇的巴基斯坦制憲會議上,人們慶祝這個新國家的成立。

1947年8月,真納在制憲會議上發表講話,蒙巴頓勛爵出席。

1947年9月,在新德里一個容納約兩萬名穆斯林難民的難民營裡,人們在唯一的水龍頭前排隊取水。難民們要等上三個小時才能拿到水。

1947年10月,錫克教移民從巴基斯坦前往印度的新家園。

英屬印度的分治引發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潮之一,人們湧上火車。穆斯林從印度逃到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則往相反的方向逃離。

結隊前行的穆斯林經過之前的隊伍留下的人和牛的遺骸。

1948年,一對分離10個月的夫婦在巴基斯坦拉合爾的一個婦女營地團聚。

1947年底,印度旁遮普的古魯格舍德拉難民營,30萬人在此避難。

甘地視察分治騷亂後的情況。

1947年11月,印度錫克教軍隊駐紮在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附近。印度和巴基斯坦為克什米爾地區進行了一年的戰爭,最終在聯合國的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直到今天,該地區仍然困擾著兩國。

1948年1月30日,人們在倫敦閱讀甘地被一名印度教極端分子暗殺的新聞。

1948年,穆斯林女子在斯利那加的哈利帕爾巴特山上祈禱。哈利帕爾巴特山也被稱為科希馬拉,附近有印度教和錫克教聖地。
